2023民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






地点:中国·北京


时间:2023年8月27日-28日
年会首页 理事会 邀请函 年会简介 主办单位 年会议题 创新中国智库 年会日程 报名须知 拟邀嘉宾 联系我们 年会新闻
开始时间:2023-8-27 09:00丨结束时间:2023-8-28 17:00 参会报名中...

热点观察

王链锢-关于对提升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7-12-27 11:12:27   浏览:2531次  字号: [大] [中] [小]
第十六期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协会 2016年10月25日关于对提升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黑龙江省发改委退休干部----王链锢一、提出农业经济可持发展建议的背景1、中国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压力和发展趋势。


第十六期

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协会  2016年10月25日

 

关于对提升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黑龙江省发改委退休干部----王链锢

一、提出农业经济可持发展建议的背景

1、中国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压力和发展趋势。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网络信息大数据化的发展时代,怎样估价中国农业经济未来发展尤为重要。中国是世界农业生产大国,但是,现在农业发展的节奏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农业生产经营大而不优,大而不强,农村还有7000万人需要脱贫的局面依然存在。农业这种状况对如期实现小康社会和我国在世界经济大局中发挥强国作用,将会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质的发展,成为世界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好国家之一。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长时期内,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发展势头成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增长的动力不足,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双低迷的十字路口。中国农业如何面对世界性的经济挑战和博弈,迫切需要内生动力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为未来的远景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1/5,人均耕地不到1.5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综合性生产经营出现迅猛发展的喜人形势。中国粮食等农副品的生产和供给都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常态经济,彻底扭转了过去消费资源短缺的局面。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均列世界第一。

3、农业经营机制、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主要矛盾。近年来,农业增长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粮食及农副产品的安全和供给方面,普遍认为作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极元素仍然困扰农业发展。归纳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依旧是碎片化”的个人生产经营机制。由于农村底子薄,科技、教育、技术等各种专项知识发展参差不齐,很难形成整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和规划出远大的宏伟蓝图。因此,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严重地影响着消除农业贫困和缩小差别等问题。第二、缺乏对农业资源利用的充分认识。迄今为止,农业生产经营总是把眼光单纯地盯在粮食物质需求上,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一直处在“半截子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资源低利用---产品低开发---污染物高排放”的线性经济中。受其影响,农业生产不仅大量物质浪费,没有形成经济效益;而且还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现在已经形成从空中到地下的立体危害。第三、忽略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出现农业阶层分化和无序管理现象。一部分农民已经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但是这部分人大部分属壮劳力,长期看,如果农业生产经营若是单靠老老小小的留守人员,要担当现在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难以扶重。据统计,现在我国农业的生产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左右,农业生产经营趋向老龄化方向发展。还有一部分属兼职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返乡务农,这种候鸟式的生产习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短期行为,不仅影响到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而且还将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展望农业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在探索研究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数据化发展十分陌生。但对农业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很容易接受。所以,抓农业发展首先要抓住“接地气”的惠民工程,倡导“粮食与粮外经济”一起抓,抓住它就牵住了农业发展的“牛鼻子”。

第一、从现实考虑。植物体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不断生成多种物质成分。如:糖类、蛋白质(各种酶,结构蛋白,细胞骨架)核酸、脂类、多肽、氨基酸;此外还有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以及一些游离的金属离子等诸多物质成分。现代科学证明,这些物质成分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分类提取,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化学原料和直接生产前瞻、高端、生态、附加值高的科技产品。目前产品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航天、国防装备、纺织、塑料、化工、医疗、环保、能源、农业等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现在,我国生物工程的前沿发展已经踏入世界高级殿堂。我国生态经济已经具备了基因组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等。这些潜在、高端、生态的科学技术都已向人类与自然界的广阔领域迅猛拓展。由此可见,在农业这个厚重的产业上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功效挑战,并贯穿着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特征。因此,用科学创新手段把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前进的动力,不断从资源中培育出前瞻、高端、生态、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将是农业迎来全面振兴、崛起的发展春天。

第二、从长远考虑。农业资源的利用将是未来消费资源的重要源泉。当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殆尽,打造物质资源源泉尤为重要。因此农业资源的利用就会凸显它的作用。比如说:现在世界石油已经步入“后石油”时代,石油资源开始朝向殆尽方向滑坡,价格跌宕起伏,甚至还引起国家间的争端。因此,发展替代能源极为迫切,其来源仍然需要接受农业资源。现在在农业资源上,已经出现利用废弃的资源造福于人类,不仅使农业资源不再浪费,生态环境不再破坏,而且还为子孙后代提供了替代资源源泉和提供创造丰富资源的经验,展示农业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发展前景。

第三、从资源开发考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许多关注农业发展的焦点。农民与社会各业已经掌控了因势利导农业发展优势,用科技手段培育出“科技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观赏农业”“功效农业”等许多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经济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而发挥优势。比如说:我们提出水稻全物质精深加工研究,凸显出水稻全部资源包括废弃资源“变废为宝”的经济优势,红利巨增。它虽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但确展示出可预知的农业发展前程。并引领中国农业朝向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数据化的生产模式上发展。

三、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保障

第一、中央政府的各项保障政策支持。一是中央在“十三五”期间对农业发展已制定许多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上都有助于农业经济发展。二是“供给侧”改革,推动了农业创新发展的经济氛围,为农业发展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生产多元”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减;同时加快了农业脱贫致富的步伐和改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面貌。四是国家倡导低碳经济与科技创新的要求,为农业资源开发的拓展出广阔前景。

第二、劳动人民是创造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现在城市一部分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正在用科技创新手段结合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探索农业经济发展将对农业发展崛起注入无限的新生机。二是大量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他们长时期接受先进生产技能、文化、文明,以及社会进步因素的教育与影响。再加之自身在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已经自觉地培养成城乡两用人才。这将是有助于农业建设崛起。

第三、受科技进步因素和信息网络大数据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将在创新、调整、新经济革命、数字经济、生态经济等新的方式上提升,农业经济将开辟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四、对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不断深化农业改革,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长足发展。

当下抓好三项改革。一是在农民土地确权后,可以有偿转让或以参股入股的形式融入到先进管理机制之中。农民将现有土地作为一种可置换的资产,加入到金融体系当中,是有利于使农业走向科技农业,大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农民可以与社会的多元化融合发展,尝试到社会进步的成果。二是改变传统的单纯生产方式和线性经济,使农业主流社会朝向现代科学、多元经济、生态循环、低碳经济上进行变革。三是深化改革努力把中国农业推向科技发展前沿,因地制宜的利用农业资源,形成诸多形式的“物尽其力”“变废为宝”“节能减排”“增产增收”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长足发展。

2、因地制宜抓好深化改革的各项重要举措。第一,大力倡导用循环经济技术,着力开拓农业资源全物质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的发展途径;通过多种多样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全物质的精深加工最大化的物质优势、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把农业巨大经济能量和拉动能力统统释放出来。第二,在组织方式上,可以以村屯为单位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倡导“工、农、科、教”之间的优势重组,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与工业化的管理机制对农业反哺作用;同时,要精准地把农业生产经营融入到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的先进机制之中,第三,在形成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大农业体系,让农业人力资源不再外流就能就业。第四,努力把中国农业建设成为乡村生活城市化、农业生产多元化、资源利用生态化、市场经济数据化的发展、崛起的农业。

3、着力发展战略农业。要在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改变和提升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地位与作用,把农业打造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产业和资源的源泉,成为社会最发达的生态产业、技术产业、科技产业的新局面。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 创新中国年会组委会 www.cxzgnh.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崔路198号 监督电话:010-63981320 信箱:46725263@qq.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All Rights Reserve